English

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999-04-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人类社会虽然漫长,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紧要处只有几步。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又一次转型。于是,一个战略思考,集中着有识之士的智慧——

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如果说,在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替代农业经济,今天,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

几年前担任过我国科技外交官、现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规划处长的何传启说,开头怎么也弄不明白,他和他那些大学毕业后到外国大公司工作的同学,其收入为何相差40倍之多。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经济现象,在几年的研究中,他发现今天的发达国家,知识正在迅速升值,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在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应运而生的战略选择

1997年底,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呈送了一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由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是一份怎样的报告?为何会如此不同凡响?

与以往的科技计划所不同的是,这份报告从大处着眼,眼光不是仅仅盯在具体科技项目上,而是将目光伸向了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报告将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并指出了不同经济时代的不同特征: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报告以充分的论据提出了鲜明的论点: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转移。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提法,与时代不断大量涌现的新词汇相比,在世纪之交,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它包含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

早在七八十年代,西方便对日本崛起详加研究。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出现经济增长减慢现象,而日本和随后的其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这一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在研究了日本的“技术立国”政策和国家技术创新机制后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日本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对象。而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却走了一条不同于日本“技术立国”的路,他们更注重知识创新,进入九十年代,这两种路线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以“技术立国”的日本开始明显感到后劲不足,而欧美国家则显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已取得24个领先地位。

由此,人们更加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论现在的科技水平如何,选择正确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新一轮探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热情。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关心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到目前,约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有关研究。

专家指出,当今知识经济的崛起,从狭义上讲是知识产业的崛起,从广义上讲是整个经济的知识附加值的极大提高。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值已呈下降趋势,而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在这些国家达到50%以上,这种状况到九十年代更加明显,预示了人类社会正静悄悄地由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种情况,各国都开始了战略调整,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一个网络体系和“三大工程”

改革开放20年,我国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人们深感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弊端,为了打破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各自封闭的系统,我国在八十年代的中期曾经精心设计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之路,下大力气建立了一批国家中试基地,狠抓了一批产、学、研结合项目,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如“星火”、“火炬”、“863”、“国家重点攻关计划”、“国家技术推广计划”等等,构成了我国从科技成果到产业过程的条条长链,这些措施,无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有识之士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然而我们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的差距上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据1996年的统计,代表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水平的GDP在国际上已排名第七位,而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却在世界上列28位。而同样是199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从事研究开发的总人数列世界前4名,而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成果到产业化过程的这一巨大反差,促使我们反思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十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技成果到产业化,需要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才能实现,而这一复杂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为这一过程创造机会,或是成为阻碍。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说明,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实力,它是国家的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往我们所营造的是成果—小试—中试—转化的渠道。这种线性思维,无法满足复杂过程的需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仅靠企业行为是不够的,它必须是国家行为。

在中科院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中,作者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它实际上是在一个宏观层次上,建立起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参加的网络体系。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我国学者提出了“三大工程”的设想,这一设想构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完整的总体布局。其主要内容是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这“三大工程”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企业创新机制、高等教育新体制和国家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大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技术进步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11工程的总目标是,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国际影响。

知识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使我国知识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大工程”的实施,将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从而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2010年前后,我国国家创新实力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